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这就明确了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也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能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否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充分认识高校党委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学习与宣传的主阵地,高校党委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对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校的历史责任和政治要求。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梦”充满信心。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考验比任何时期都要复杂,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客观存在。高校党委须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切实担当起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责任;不仅要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要成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净化器”,通过文化传承、思想引领推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时刻与国家发展同步、与民族兴盛同行。
2.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学文化,推动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党委只有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才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的高地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的重镇。
3.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党委必须履行主体责任,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高校党委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的根本任务
1.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明确高校党委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都不能离开社会制度的支撑、也都要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中国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我国大学最为显著和鲜明的特色。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灵魂和核心,这是由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根本性质所决定的。因此,高校党委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就是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其作为立德树人必须首先解决的灵魂和核心问题,使青年学生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风尚,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大学的根本问题。高校党委履行主体责任,就是要担当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渊博的学识,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人才培养尽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其根本就是使学生具备和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时代改革的洪流,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事业永不变色。
切实肩负起高校党委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
1.提高认识,担当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之责
大学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渗透、侵蚀、分化活动的重要场地。高校党委必须担当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是高校党委强化政治责任担当,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高校师生的精神导航;二是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校园现有媒体和道德文化大讲堂等校园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传播功能,增强高校师生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担当意识,进一步提升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道路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路径认同。三是高校党委积极倡导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优势,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根基。四是高校党委应深刻认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形势的严峻性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认识网络、适应网络、治理网络和引领网络,开创用网络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境界。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党委应不断加强党风、教风、学风建设,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大学的中心任务和根本使命。二是健全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形成教书、实践、科研、管理、服务“五育人”的育人长效机制。
筑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一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从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三个维度上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线。二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努力推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细抓小抓实,从细节细微之处着手,从细致精细之处着力,将其融入育人实践的各个环节,成为常态化、经常化的实践。
2.建设队伍,恪守起壮大人才队伍的领导之责
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是人,建设一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关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近年来学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主要通过开展教学奉献奖评比活动,弘扬优秀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以高尚师德、学术涵养、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二是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三是改革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多维度评价教师的科研、教学成果,营造教师潜心钻研科学、潜心教书育人、追求学术真理的氛围。
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人才领航计划,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师德高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推动学校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统一、理论研究与思想传播的统一。二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大批政治骨干,造就一支信念坚定的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三是建设好一支党政管理干部、群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骨干队伍。
加强专职队伍建设。一是坚持高标准选拔配备好一支高校宣传思想部门的专职队伍,做到队伍有人管、阵地有人守、工作有人干、舆情有人察。二是建设一支忠于职守、严于律己、业务精湛、熟悉现代传媒技术的专职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专职队伍。三是将专职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管好阵地,肩负宣传思想工作的守土之责
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树立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管好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一是切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学校党委组织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多部门联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和无纸化考试等教学改革创新,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严明课堂纪律,引导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坚守教师的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和学术底线。
管好虚拟网络新媒体阵地。一是要牢牢把握网络阵地,净化网路环境,加强舆情监控,立足校园网站建设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二是创新工作载体,积极应对“新常态”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和考验,探索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等现代传播媒介的特色、趋势,推进网络新媒体建设,打造和维护好受到了学生和公众喜爱的校园微信公众账号平台。三是建立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宣传教育联动机制,用主流声音占领校园网络和各种新媒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好主动仗。
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阵地。一是坚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方向不动摇。高校党委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阵地的方向不动摇、不含糊,在西方意识形态的迷雾里,目光敏锐,头脑清醒不迷失。二是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阵地的高地意识、先行意识和开拓意识。高校党委充分发挥高校的思想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鼓励教师在“中国道路”研究中的主体担当和先行探索;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话语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创新,使理论研究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上走在最前沿。三是全面提升学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阵地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高校党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积极引导理论研究工作者,紧扣时代主题、把握发展脉搏和直击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当代中国重大发展问题和师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起来,提升学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阵地的研究水平。
(来源:光明网 2016-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