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宣传部

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

发布人:高慧英资讯来源:null 发布时间:2013-03-19 15:54:32点击数量: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无论高校教师还是基础教育教师,师德要求的共性是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但是,高校教帅和基础教育教师在师德要求[又有差异,如教授对象大都是年过18岁的成年人,而且工作内容更多涉及学术领域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教师而言,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惟此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崇尚学术,谨防砧污
学术是非常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搞学术,必须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站污学术.学术失德,是大学教师的耻辱讲学术道德首先要讲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教师要以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国家栋梁为使命和责任截至2005年暑假,我已带出6名博士后.53名博士,他们中已有31人晋升为教授,25人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们的突出特
点,一是业务上过硬,有的成为特聘教授、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外名牌大学教授〕2004年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819位优秀专家中,有两名是我带的博士。我的学生北师大副校长董奇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国家重点实令林德崇验室。二是具有综合素质,大多数学生既能做学者专家,又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六分之一的学生已走上校级领导岗位。三是做出了突出业绩,他们不仅具有优秀的学术才能,有的还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企业家。从教育实践我体会到,高校教师必须将自己置身于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其次,讲学术道德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相当“火热”,于是有些学者和媒体就加以炒作,危言耸听地把心理不健康大学生的比例定为20%30%50%,甚至于超过70%,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校的心理学教授,我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在媒体发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路一定要走正”的谈话,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是主流,纠正了在宣传方面的错误估计。作为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负责人,我积极参与了高校心理教育骨千教师lO期的培训工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了8本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与此同时,我也拒绝了近lo家出版社邀请我主编那些能赚钱但内容千篇一律的、甚至于误人子弟的心理学教材。从中我体会到,高校教师必须坚持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
第三,讲学术道德,就应当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中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凸显学术道德伦理性和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多年来,我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创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系统框架,获得了24项省部级政府奖项,课题组成员先后在2000年和20045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探索了认知能力发展脑电图变化的科学规律,获得了心理学界少有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建构了思维认知的结构,其成果在国外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首次且长期地在全国大面积地开展了中小学智能培养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被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并于19962月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中我体会到高校教师只有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才能显现自身价值。
第四,讲学术道德,就要自觉地树立法制观念,不做任何学术道德失范的事。为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我深感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律己就是讲求学术道德、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在言谈举止、做人做事中体现良好师风。我是搞智力发展研究的,近年来深感师德的重要,我曾花一年多时间于2000年主编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师德通览》。我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著书立说是工作的需要,但首先要成为高尚师德的实践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淡泊名利,当前尤其要身体力行反对学术腐败。我与学生一起做研究,学术成果署名时,学生的名字往往排在前面。在我的论文著作中,十分重视原始资料,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我对调查研究的原始资料要求至少保留5;十分重视原始数据,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学生的科研数据我都要求坚持客观性,绝不允许半点篡改和修正;我强调心理科学要重视原创性研究,树立“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理念,顶天者,指对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某一问题有所突破;立地者,指立足于国情,积极面向社会实践。迄今为止,在我发表的160余篇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16部专著中,都严格按有关规定将引用的别人的成果,清楚地加以标注。从中我体会到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必须认真履行保护知识产权职责,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
最后,讲学术道德,就要保证学术评价的公平和公正。有人间我到底担任过多少个评委,我自己也回答不清,但我始终坚持无论参与哪种类型的学术评价组织,首先是为了发展中国的心理学科,例如,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神经科学与心理科学组的评委,我刚进组的时候,心理学每年能够获得面上基金才lo项,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每年增加到2124项。又如,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我和我们组的其他评委一起,承认心理学是一个小学科,应该在任期间积极使够条件的单位成为博士点和硕士点,为推动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参与各种推荐、评审、鉴定、答辩和评奖的活动中,我都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从不滥用学术权力,做到对任何个人或单位都照章办事,是不是自己学生一个样,是不是熟人一个样,是不是事先打招呼一个样。
二、廉洁从教,为人师衰
坚持清正廉洁,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而廉洁从教,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重要特征,是新形势下纯洁教师队伍,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界在社会中的声望的必然要求。为此我有三点感受:
其一,讲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就要淡泊名利。这绝不是说我们不要当一流专家,淡泊名利和当一流专家并不矛盾。在师范教育界,有句经典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大学教师不仅要身正有德,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由于北师大校风学风的熏陶,加之自己的勤奋,我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得到了学校和学术界充分肯定。但我始终认为一个师德高尚、淡泊名利的学者必须把自己置于团队之中。19855月,我协助恩师朱智贤教授创建了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经过近20年的努力,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拥有一个团结奋进教师群体的研究机构,这个教师群体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在名利面前相互谦让。1990年,这个群体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家评价为达到国际水平的博士点,从1999起,先后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自然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据记者统计,我指导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平均发表的学术成果,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前茅。
其二,讲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就要甘为人梯。1994年,佐治亚大学的一位教授邀请我携夫人去美国讲学,条件是提供往返机票和一笔相当可观的酬金。我表示感谢的同时提出希望把这笔经费用来资助我的博士生出国深造。那位美国教授临走时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有孔夫子思想的中国老师,这样对待学生,我深为感动,我回国后必须办成此事,若办不成,也对不起这样的中国老师。”1986年以来,我积极创造条件,先后送16位研究生到美国深造,他们学成后,有巧个学生按时回国,为国效力。有些人为此感到很奇怪,因为当时三分之二的留学生都滞留在国外.林某人的回收率为什么这么高。有人间我的学生为什么要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我的学生回答是“我们冲林老师而回来”。他们又问我,你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吸引住你的学生?我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我仅仅做了一点一个人民教师应做的感情投资。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当我们打开美国心理学论著时,除了引用国际公认的瑞士皮亚杰的资料外,都是他们自己的成果;当我们翻开前苏联心理学书籍时,给人一种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但如果再来看看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从设计到结果,几乎都是别国的东西,这样下去,何时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中国人口众多,心理科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回国能为心理学的中国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学术梯队建设视为我学术生命的延续。多年来我积极扶植年轻学者,自1988年起,先后推荐两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担任副所长。1999年,我58岁时,坚持辞去首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主任职务,力荐优秀青年学者担任。
其三,讲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努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从不接受在读研究生的任何礼品;作为大学教授,被邀请讲学和评审的机会不少,但我从不多收讲课费和评审费,不知多少次退还或寄回超标准的酬金,并从1995年起我主动上交讲课费和评审费的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我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多次谢绝与申报博士点、硕士点的有关来访要求,更不收取他们包括现金在内的谢礼。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一所学校的领导和同行带着礼物来看我。我说:“你们要给我送礼,就连门也不要进了。”我们在楼下的自行车棚里谈了半个多小时的学科建设,临别前,我嘱咐他们把带来的东西拿走,这样做似乎不通情理,但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如此,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上梁正下梁才能不歪。
三、严慈相济,教书育人
师德突出地表现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上。能够培养出国家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在45年的从教生涯,我努力实践自己在师德上的追求,即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我努力实施“爱的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爱学生。爱的教育集中地体现在“师爱”上,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是师德的灵魂,所以我把它称作为“师魂”。但师爱不同于父爱、母爱、情爱,它是一种严字当头、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成才的感情基础。
讲严慈相济,教书育人,首先就要教育学生成才先做人。我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因为爱,必须严,严是为了爱。我对学生的“严”,首要的是“做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砒砺一流品性,因此我强调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我曾亲自介绍11名研究生人党;在遵守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方面,我要求学生不能随意更改任何数据,更不能抄袭别人的成果;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每年的迎新会上,我坚持讲一个话题,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讲诚实、讲良心、讲气节;我鼓励研究生积极承担社会工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有一个家在外地的博士生,2004年暑假结婚,结婚不到一个星期回到北京,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他说要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其实离心理学大会召开还有一个多星期,对此我批评他,作为一个新婚的丈夫,结婚才七天,不该把妻子丢在老家,自己早早回来。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原认为自己结婚才七天就马上回到北京,为会议做准备能受到林老师的表扬,没有想到林老师却劈头盖脸的批评我。后来他妻子在电话里对我表示感谢,说老师这样教育她丈夫,相信他俩一定能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其次,讲严慈相济,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对待做学问的问题,我对研究生有严格要求。因为要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严谨治学是前提。我从招生、人学、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凡考我的博士生,我从逆向提出了“5不招”的标准,即考前没有任何成果的不招,面试时发现缺乏创造精神的不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有才无德的不招。我所指导的研究生,都要过实践关,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积极地投人到全国3000多个教育实验点去,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在此基础上,我注意严格抓好知识、科研和论文3个环节。博士论文预答辩前,我通常要给学生改上56次,几次改下来,学生们就知道了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严谨。有的学生的博士论文曾在我的要求下改了20多遍。其中有个学生对我说:“我是您最笨的学生”。我说:“不,你是我最认真、最刻苦的学生。”自1999年以来,我已有两位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团队的作用,是学生奋斗的结果。博士论文直接表现博士培养质量,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认为第一责任人是导师。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绝不能护短,必须严格把关。2005年我的3名博士生,一位因科研成果卓著提前半年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而另两位却因论文的质量不够,我要求他们推迟半年或者一年再答辩。
第三,讲严慈相济,教书育人,就要感情投资,处处关心学生。我常对学生说:“论年龄,我是你们的父辈,我在内心也把你们当我的孩子,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对学生们的各种问题,我都考虑得特别细致,而且,我不仅在他们求学期间给予关心,即使毕业后仍然“跟踪服务”,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我关心学生的“帽子”,为他们晋升职称而努力地创造条件;关心他们的位子,为他们职务升迁介绍情况,积极推荐;关心他们的房子,为解决留校学生的住房而四处奔波;关心他们的妻子(丈夫),为他们的配偶调动多方奔走,为他们恋爱婚姻劳心费神;关心他们的孩子,为解决学生子女的“午餐”问题去求助小学校长;关心他们的台子,即发展学科的平台,为各地学生所在单位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学术队伍建设而出谋划策·····一位回国的学生曾深情地说我:“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我的一个在日本工作的博士说:“我每年要回国78次,因为我的根在中国,母校与恩师是孕育这‘根’的土壤”。但我觉得,我仅仅做了一点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师德标兵】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5Z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