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宣传部

笛声曲音二重奏 游园惊梦入校来 嘉兴首届曲会昆曲艺术传承教育活动走进我校

发布人:高慧英资讯来源:null 发布时间:2017-09-19 10:15:50点击数量: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随着昆曲传人、许紫钰老师的示范,我校越剧社的3名同学模仿着许老的手眼身法步,有板有眼地唱起了《牡丹亭·游园》中的片段。
 
 
 
9月15日下午,嘉兴首届曲会“昆曲艺术进高校”传承教育活动在我校举行嘉兴市文联秘书长陈双虎、昆曲艺术传承人、昆曲大师许鸿宾先生孙子许培泰孙女许紫钰浙江传媒学院桐音曲社社长刘志宏博士、市玉茗曲社副社长张卫平社员俞霁出席传承教育活动,嘉职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章康龙、纺织与艺术设计分院院长顾金孚和70多名昆曲师生爱好者、越剧社同学全程参与活动。活动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慧英主持。
 
 
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嘉兴是昆曲最早流行的区域之一嘉兴所唱昆腔时称兴工”。刘志宏博士为同学们讲述昆曲600多年前世今生时如数家珍一般,在刘博士眼中,昆曲是最美的艺术瑰宝,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它不同于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形式。相对来说,话剧、歌剧、舞剧的表现手段比较单一,而昆曲运用唱、念、做、打等多种刺激手段,通过与表演的直接、有机综合,引起复合的审美效果。昆曲的唱、念是诗歌化的,具有音乐美、韵律美;昆曲的做、打是舞蹈化的,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舞蹈美;昆曲的语言、发声有很强的音乐性,声分平仄,字别阴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极为悦耳;昆曲的形式具有虚拟性,运用虚拟手法创造舞台形象,“戏”者“虚中起干戈也”,昆曲正是以虚拟手法在舞台上获得剧情地点转换、变化的自由,比如跑一个圆场就是跋涉二万五千里;昆曲还有严格的程式性,在艺术形式上有自己的格式和规范,其程式是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有机综合。兴之所至处,刘博士即兴以昆曲形式清唱起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刘博士幽默、风趣且带几分说唱的融洽氛围中,大家积极互动,并跟着吟唱起来。
 
 
        越剧社同学跟着许老学唱时,刘博士吹着长笛进行伴奏。真可谓是“笛声曲音二重奏游园惊梦入校来。”
 
 
随后,浙江艺校首届昆曲班盛字辈学员许紫钰、许培泰二老,神采奕奕地为大家清唱《浣纱记·寄子》【胜如花】片段,赢得掌声雷动。 
 
  
玉茗曲社张卫平、俞霁分别饰演杜丽娘和丫鬟春香,为大家表演昆曲彩唱《牡丹亭·游园》【皂罗袍】,二人婀娜的身姿、优美的唱腔,真可谓“抽尽情丝,织成意锦”,赋予《牡丹亭》既有回肠荡气的情感力量,又有个性解放的思辨深度,令观众陶醉其中。
 
 
据了解,俞霁为我校2011届食品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越剧社副社长。(赵远远  何晓梅  学生记者  文/潘凌峰   摄/周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