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背景、建设基础
嘉兴是国内外先进装备引进和使用的重点地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轴承、标准件及童车生产基地,2009年规模以上光机电企业工业总产值已跃过二百亿元大关。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嘉兴乃至浙江需要大量能够设计、制造先进机电产品及管理、使用、维修国外先进机电设备的机电一体化专门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示范建设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已形成机电一体化为龙头,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等专业在内的专业群。2008年进行了行动领域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支双素质双结构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专任教师中,教授2名、副高5名、博士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省自动化类教指委主任1人,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13人。专业教师主持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等10多项,参与国家863项目等4项,主编、参编规划教材共11部。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EI、ISTP等收录5篇。学院先后投入1300万元,建成了机械及数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等校内实训基地2个,“教学做”一体化教室14个,其中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基地。与天通控股、敏实集团等11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开展了订单培养、员工培训,先后完成了“敏惠班”、“加西贝拉班”、“巨石班”、“融信班”等十多个订单班。与嘉兴通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耐高温智能电动执行器的研制与开发》,已创产值150万元。
二、建设目标
依托嘉兴市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深化行业企业合作,实行“宽基础、强技能、合作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行动领域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深化“订单式”培养。强化“双素质双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3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每年培训500人次、每年承接各级科研(技术研发)课题或企业横向课题3-5项、年社会服务到款额达到10万元以上。经过3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浙北地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在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三、建设内容
实行“宽基础、强技能、合作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用近2年时间,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基本技能培养,在第5、6学期与“订单”企业双方合作进行专门化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培养,“订单”企业参与学生的评价,达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共赢目标。
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本专业的人培养方案制定,根据不同职业阶段设计工作情景、在参考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分为基础与专业技术模块及订单企业专门化课程模块。确定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产品电气控制、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机械零部件设计、数控机床维修、数控编程与加工等课程为本专业核心课程,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其中2门按国家精品课程标准建设。
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师资及设备资源的共享。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员工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共建共用、互利双赢”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合作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施专业教师“联一企、做一项、结一师、带一批”的“四个一”工程,快速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国内外培训、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下企业等方式加快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依托职教集团,开展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建立合理机制,明确责任、义务和待遇,确保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发挥本专业优势,依托落户我院的嘉兴市公共实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大力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培训与技能鉴定。依托机电技术研究所,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服务。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课件、试题、教学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案例等资源库,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远程自主学习平台。充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并促进整个专业群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