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内页

顶部连接

  • English

我校首开非遗公选课 “理论+实操”受青睐

发布人:资讯来源:null 发布时间:2018-05-06 16:03:55点击数量:

学习蓝染技艺 传承民间工艺

“扎染没有好坏,每一次打开的瞬间都是惊喜。”在《蓝染与布艺》公选课的课堂上,授课老师陈晓燕正向学生们娓娓说道。与以往我们所熟知的公选课不同,蓝染是一种最早诞生于中国秦汉时期的古老印染工艺,植物染色,天然环保,在国内的应用地域曾经非常广泛,又分蜡缬、绞缬、夹缬、蓝印等不同技法,既有工艺独特的技术,又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这门古老工艺,传承非遗文化,我校于今年3月份首次开设了《蓝染与布艺》非遗公选课,并加入了“实操”环节。特邀嘉兴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嘉兴烟雨轩工作室设计总监陈晓燕担任授课老师。

 

 

 

 

采访当天,学生们正跟着陈晓燕老师学习绞缬(扎染)。他们围在染缸前,等待着扎好的布通过植物染料染成蓝色。陈晓燕介绍,他们所用的是板蓝根为原料的纯天然植物靛蓝染料,染布在空气中通过氧化会从绿色逐渐变成蓝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严格控制染布在染缸中的时间,以确保染布的上色率。“上课的过程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扎法,获得不一样的染布。”“扎染十分有趣,不管好坏,每一块染布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品。”学生们兴奋地说道。“我们每一节课都在见证奇迹。”陈晓燕说,扎染就是制造惊喜的过程,学生手中的布通过他们的扎法,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惊喜,就如同刘谦的魔术,在双手中见证奇迹。

 

 

 

蓝染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近年来以纯洁而又朴素、鲜明而又和谐的蓝白之美深受各地欢迎,特别是在嘉兴,如乌镇、月河、西塘等很多地方均有它的身影,充满了江南水乡之美。“蓝染是国家非常注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基础扎结技法练习、扎染纹样的创意设计、布艺制作,可以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技艺,学习靛蓝染色技艺,传承民间工艺。”陈晓燕说道。

 

学习农民画  传承民间艺术

除了《蓝染与布艺》,我校还同时推出了《现代民间绘画》和《书法临摹与赏鉴》两门非遗公选课。《现代民间绘画》公选课特邀秀洲农民画“四姑娘”之一的杨月萍担任授课老师。杨月萍于2000年开始创作农民画,曾荣获多种奖项,其家乡就是有着“农民画之乡”之称的嘉兴秀洲 

 

 

 

采访当天,杨月萍老师以“秋天”为题让学生自由画作。虽然选择这门公选课的学生大部分是零基础,但是大家学习农民画的劲头特别足。有的画出了农村麦田丰收时的农忙,有的用变成橙色和黄色的枫树、大堆小堆的谷仓来表现秋天的情景,还有的以红色为主调,突出了秋天红红火火、十分忙碌且充满活力的特性。

 

 

 

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秀洲农民画吸纳了传统剪纸、刺绣、灶画、蓝印花布等多种民间艺术的精华,且取材广泛,人物、花鸟、山水几乎无所不包,所见、所闻、所想皆能入画。农民画构图求“满”求“全”,不受透视、留白等传统绘画法则的束缚,且造型善用夸张手法,对事物的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色彩运用极其大胆,往往采用高纯度的色彩,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农民画是从乡村中出来的,画的是乡情,画的是乡村生活,更适合之前没有接触过画画的学生,因为他们不会被之前画画的规矩所约束。”杨月萍说。“画农民画有助于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和创新意识。”有学生说道。

 

学习书法之道   传承文化精粹

书法尚雅,翰墨千秋。书法临摹与赏鉴》公选课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煤炭文联签约作家、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理事董爱昕授课。课程以具体书家或传世名碑名帖为切入点,柔和文字起源、甲骨文开始直至近现代中国书法篆刻最重要的名家名作欣赏。以学生临摹书写为主,分为“毛笔书法篇”、“硬笔书法篇”和“鉴赏与示范篇”3个部分,向学生重点阐释书法之概念和特性、书法的功用及习书的方法、书法简史、各种书体及各朝代书法名作的简介。重点讲解用笔方法,分门别类地就楷书的点画、结构等结合示范字进行详细讲解此外,还有古今名家作品赏析及当代名家作品示范等。在课堂上,喜爱书法的学生们仔细聆听、认真临摹,静静地体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多措并举  传承非遗文化  

据了解,自3月份我校推出这三门非遗公选课以来,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原则上每门课不超过30人,但从报名情况来看远远超过30人,多的将近有50人。”校教务处处长、公共实训中心主任代绍庆介绍说,“我们现在开设的非遗课程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有实践操作,体现了我们职业教育的特点。”  

近几年,我校大力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传统技艺进课堂”,除了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专题讲座、展览,在纺织、服装、工业设计、建筑、园林等专业里逐步推进蓝染、中式插花、书法等课程,取得了多效的成果。2018年,我校成功承办了省培项目“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班——织绣印染(蓝印花布)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担任《蓝染与布艺》公选课授课老师的陈晓燕就是该培训班的优秀学员。今年,为了让更多学生跨专业学习传统技艺,我校在教务处和宣传部的共同努力下,与嘉兴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进一步合作,不仅开设非遗类公选课,更是将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请进校园授课。在非遗公选课上,学生不仅能和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个亲密接触,而且通过“理论+实操”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也是我校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开展的新探索。              

校教务处处长、公共实训中心主任代绍庆说,目前我校开设的三门非遗公选课主要向大一、大二的学生开放,接下来,学校也将鼓励各二级学院开设类似的课程,把更多优质的项目以及师资引入校园,进一步提升专业课和公选课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袁佳  /学生记者 孙琳 吴会江 郑立香  /赵俊豪 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