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内页

顶部连接

  • English

2016年全省大艺节我院学子喜获佳绩

发布人:资讯来源:null 发布时间:2016-11-13 13:43:23点击数量:

 

 

11月4日晚,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在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落幕。嘉职院参加展演的两个节目——桐乡花鼓戏《姑嫂饼》和舞蹈《村姑的美好生活》分获戏剧类一等奖、舞蹈类二等奖。倪佳、刘平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本次大艺节的主题围绕“民族魂˙中国梦”,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主办。活动分为舞蹈、戏剧和校园十佳歌手三项,历时8个多月,全省有79所高校选送了舞蹈、戏剧、歌曲共481个节目参加省级展演,经过前期的初赛(录像评审),最终有186个节目进入现场展演。这些节目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青年学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展示了他们高尚的人生追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在活动第一阶段(2016年3-6月下旬)成立艺术节活动组委会,倪佳、刘平老师接到任务后在全院范围内多渠道挑选人才,经层层选拔,最终确定戏剧和舞蹈两支队伍人员。同学在戏剧方面没有基础,倪老师邀请专业艺术老师於嘉进行动作指导,节目编剧严旻操老师指导方言唱腔;舞蹈方面也一样,同学们跳惯了爵士和拉丁,跳民舞完全不适应。刘平和白杰老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扣动作、练队形。在学院领导、团委和体军艺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老师和同学们近三十多次的排练,在第二阶段省级评比阶段(2016年7-8月),我院戏剧节目桐乡花鼓戏《姑嫂饼》和舞蹈《村姑的美好生活》均入围了本次艺术节的展演。
 
 
到活动的第三阶段(2016年9-11月),经过一个暑假,两支队伍人员变动较大,需要重新磨合。舞蹈队队员人数多,排练时间协调困难,再加上展演时间比较紧,参与节目的指导老师和同学只能牺牲双休日和晚上时间进行排练。有几位在校外实习或兼职的大三、大二学生,下了班顾不上吃饭就赶来排练;还有一位同学有腰伤,依然坚持和队友一起排练,老师的努力和同学的坚持,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戏曲队的主要困难在于来自全省各地的同学要尝试着学习桐乡方言,学习戏剧唱腔,戏剧表演基本功以及对角色的定位,都需要不断突破自己。
 
 
舞蹈《村姑的美好生活》展现新农村现代村姑美丽俏皮、健康向上的新形象。桐乡花鼓戏《姑嫂饼》制作技艺曾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桐乡花鼓戏《姑嫂饼》则是嘉兴非遗文化传承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同学们把它搬上舞台,为此作出了自己的一贡献。(赵远远   学生记者   赵芷慧
 
 
 
 
姑嫂饼
 
        据《乌青镇志》记载,姑嫂饼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气而成,故名。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所有配料跟糖相仿,也是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果可口,具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乌镇方家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学得一手制作酥糖的好手艺。因其配方独特,制作精心,味道出奇的好,深受乡民的喜爱。为了保持独家经营,方家制定了关键技术传媳不传女的家规。因为女儿迟早要嫁人,祖传秘方不就让人学去了。
        也不知传到了第几代,这方家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已讨了媳妇,女儿尚未出嫁。那方某当然是继承祖训,不肯将技艺传给女儿。日子久了,那小姑不免会心生嫉恨:“阿爹做事勿公正,秘方传兄妹无份。同是亲爹亲娘生,为何如此来偏心?”
        有一日,嫂嫂配好了料,有事暂时离开了盛放作料的粉缸。在旁作下手的小姑“气勿过”,所以偷偷在酥饼里撒了几把盐,并且搅拌了下,指望着第二天看嫂嫂的尴尬。
        第二天一亮,全家人照常早起开张。顾客买去一尝后,大赞“椒盐的味道好极了!”
问明原因后,方家改变了重男轻女的老规矩,小姑从此入作坊,姑嫂同心研制新秘方。从此后,“小姑阿嫂一条心,和睦同做小酥饼。取名就叫‘姑嫂饼’,乌镇百年留名声。”
《姑嫂饼》桐乡花鼓戏正是将“姑嫂饼”的来历,以桐乡方言花鼓戏的形式搬上舞台,讲述了由“姑嫂斗气”到“姑嫂同心”的戏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