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内页

顶部连接

  • English

对话嘉职校友张松:十年支教行 一生援藏情

发布人:资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28 14:30:12点击数量:

这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在西藏支教的十年时间里,他是一名帮助当地孩子学习汉语和能够谋生的手艺的普通教师。但他又是不平凡的,平均海拔4500米的川西高原,艰苦的生活环境,不拿一分钱工资,这样的生活,他一过就是十年。他就是嘉职院现代商贸学院2004级应用日语专业041班学生张松。



张松的大学生活平淡而快乐,哪怕过去了这么多年,当他回忆起自己的专业时,依然会用“享受”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学习感受。“我从年少时就对我的专业很感兴趣,凡是与日语相关的课程,我都不会错过。再后来,从事了专业相关的工作,我也很享受我的工作。”

说起张松,班主任陈林海赞不绝口,“在我的印象中,他言语不多,认真、踏实、善良,爱照顾班上其他同学,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毕业近20年,得知他在支教援藏,陈老师非常感动,“他真正将勤善和美、无私大爱的志愿服务情怀和责任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

“他永远穿一套李宁运动装,不爱讲话,看到你腼腆一笑”,在大学同学的眼中,张松是一个内向的男孩”。但他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他总是会看些散文、诗集,闲来也会和我们分享心得。在他的感染下,我也偶尔会问他借一两本看看,还书的时候,我们还会交流读书心得,那段时间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都升华了。”



在同学们眼中,张松还非常乐于助人。大二准备日语等级考试期间,有同学在语法和词汇学习上找不到方法,向他求助。“他十分热情,课间或者回寝室的时候,都会主动和我梳理课时内容,举一反三地讲解语法和词汇。在这段时间,我的日语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他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人”,有同学回忆道,“记得大三的时候,由于自己外出不小心掉了钱包,把家里刚汇的生活费给丢了。张松听说这事,主动找到我,把他仅有的1000元生活费,借了我500元。那段时间我和他都过得比较拮据。”



毕业后,张松的生活很简单,工作存钱,出去旅行。他曾从成都骑到拉萨,也独自骑行过东南亚四个国家。支教的原因也很简单,“2010年单车骑行去拉萨的路上,我受到过藏族人的帮助,当即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报答他们。”张松说。

而他的方式,就是支教。

张松支教的这所“学校”,原本只是山下藏民的夏季牧场,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渐变成了一千多人口定居的聚集地。说是学校,其实只是由当地颇受敬仰的好心人发起建立的学习场所,帮助孩子们学习汉语和基本的现代社会知识,在这样的学校里,支教老师并不能获得“编制”。



学校里有大约50名学生,按年龄简单分为大、中、小三个班,这些学生,大多数从没上过学。学校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万里无云的午后,兴许能有几小时微弱的信号。从学校通往外界的山路非常狭窄,仅容一车通过,且大段大段都在悬崖边上,马路靠山壁的一侧高高耸起,斜斜地倒向崖边。

由于海拔高,生活条件差。在学校里,大多数时候,张松都是用夹生米饭和方便面来填饱肚子,“但那几个月的纯粹快乐也无法复制。”张松感慨地说,当地人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那种简简单单的满足和幸福,让他十分感动,“几十个小朋友,吃饭、睡觉、学习,全在同一间铁皮房,朝夕相伴,从不争吵。他们中有的是孤儿,有的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但他们没有因此变得孤僻、自卑,而是明朗阳光,爱笑爱闹,对伙伴们饱含真切的关怀,对老师有着毫无保留的尊敬、信任、亲密。”

在艰苦却令人甘之如饴的支教生活中,张松认识了他现在的妻子,同去支教的衮衮。当支教告一段落后,衮衮决定在成都读研,为了陪伴妻子,张松借钱在成都开起了一家以他们相遇学校命名的青年旅舍。在经营旅舍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并没有停下支教的步伐,而是和支教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更多连接:大包小包回去看望,为他们制作适合藏族孩子的汉语学习光盘,陪不懂汉语的村民们在成都看病,为熟悉信任的学校联系支教老师,接送十几个得到资助出来上学的小孩……



衮衮硕士毕业后,夫妻俩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位店长,由他来管理旅舍,携手继续他们的支教事业。他们一起去到早就探望过的另一所民间学校,了解了学校情况后,果断决定将店转让出去,全身心投入到支教中,彻底地,回到山里去。就这样,这对年轻的小夫妻在支教这件事上越“陷”越深。

“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很多本是简单的事情变得困难。”张松回忆道,“比如看个比较严重的病需要到至少八九个小时车程的大医院去,比如有些乡村可能还没有通国家电网,没有良好的水源,饮用水一般需要从山泉获取,可能会有牛羊等动物的粪便污染。”

“困难总要一步步解决”,张松说,十年里,他和妻子总共帮助过近十所贫困学校。这类学校里,学生们的吃、住、学习通常依靠捐助,学校也往往没有余钱请很好的老师,因此免费教学的支教老师就显得愈发珍贵。除了支教,他们也尽己所能为孩子们一点点改善眼下的生活,从日常补充营养,带出山看病治病,到用上光伏发电、水厕、净化水设备……



不管在哪一所学校,张松和妻子都没拿过一分钱工资或者补助。学生们吃住学习的花费,大多是他们四处募捐而来,“我们心里很清楚,我们每拿一分,能用到孩子们身上的,就少一分。”

唯一难以解决的事情是生病。“有天起床后,我的后腰剧痛,后来花了一整天,才辗转找到一辆车,跨越两个县,赶在医院关门前半小时,得到了治疗”。张松说。那段时间,他的妻子也在生病,感冒咳到肋骨发炎肿痛,还发起了高烧,但是当地的医疗水平比较差,妻子断断续续治疗了很久才慢慢好转。

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们仍然放不下山里,放不下可爱的孩子们。最让夫妻俩开心的事情,就是收到孩子们的好消息:比如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考到了整个甘孜州孩子梦想的康定或者泸定的学校;比如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学生来看他们,告诉他们准备当老师,和他们一样的老师……



“我们的梦想也在一点一点变大,最初只是希望孩子们学好汉语,以后与外界接触时,总归能容易一点。”张松笑着说,最近三年,新的手工艺学校里,除了教汉语,还会教唐卡绘画和藏装缝纫。很多已经不算小孩子的女孩,她们本来会在十几岁就被安排结婚,但在这里学习后,可以开缝纫店,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力更生,并赢得敬重,获得更多的人生自主权。

“最重要的是,我始终记得自己是去帮助别人的,不是去自我感动,我也没有想着硬要去改变别人的生活,只是在他们能接受的前提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便利、幸福”。谈起支教的意义,张松感慨万千,“在和孩子们相互疗愈的过程中,我也找到并勇敢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图文来源:党委宣传部、三联生活周刊 文/摄:陈倚群、张松 审核:王音 主编:张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