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入林间领略自然风光,掠过湖面洒下粼粼波光,跃上枝头唱响悠扬乐章。伴着清晨第一声鸟鸣,迎着春日第一缕阳光,静谧的嘉职正在渐渐苏醒。
近年来,嘉职院的校园环境日益优美,越来越多的鸟儿来到这里觅食、游玩、筑巢、安家。花红柳绿、流水潺潺的嘉职,正日益成为鸟儿们的快乐天堂。
今年4月10日—16日是浙江省第42个“爱鸟周”,主题是“保护候鸟迁徙通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嘉职院,有这样一位摄影爱好者,得空就背上相机,穿梭于校园之间,用镜头捕捉下了这些以此为家或到此一游的可爱精灵们,定格了它们最美的姿态。今天,嘉小职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下他镜头下的这些蓝天精灵们。
让我们一起爱护鸟儿,保护生态!
珠颈斑鸠zhū jǐng bān jiū
珠颈斑鸠是鸠鸽科、珠颈斑鸠属小型鸟类。俗称鸪雕等,体长27~34厘米。头为鸽灰色,上体大都褐色,下体粉红色,后颈有宽阔的黑色,其上满布以白色细小斑点形成的领斑,在淡粉红色的颈部极为醒目。珠颈斑鸠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斑鸠混群,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通常在天亮后离开栖息树到地上觅食,离开栖息地前常呜叫一阵。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澳洲有引种。

喜鹊 xǐ què
喜鹊是鸦科、鹊属的一种鸟类。共有11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除南美洲、大洋洲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中国有4个亚种,见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

乌鸫wū dōng
乌鸫是鸟纲、鸫科、鸫属的鸟类。体重55-126克,体长210-296毫米;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分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乌鸫是瑞典国鸟。

蜡嘴雀là zuǐ què
蜡嘴雀是中国传统鸟种,也是国家保护动物。蜡嘴雀里还有黑头蜡嘴雀、黑尾蜡嘴雀和锡嘴雀三种之分。还有斑翅、白翅、黑翅等三种蜡嘴雀。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中型鸟类,体长17~21cm。无论雄雌的形象都憨态可鞠非常惹人喜爱。

大山雀dà shān què
大山雀是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呈黑色,头两侧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细状,便于捕食。上体为蓝灰色,背沾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分布于中国、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欧洲、中亚、西伯利亚、远东、朝鲜、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

白头鹎bái tóu bēi (别名:白头翁)
白头鹎是鹎科、鹎属小型鸟类。体长17-22厘米。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分布于中国、琉球群岛、朝鲜、韩国、老挝、泰国、越南。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白鹡鸰bái jí líng
白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小鹀xiǎo wú
小鹀属小型鸣禽。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雄鸟夏羽头部赤栗色。头侧线和耳羽后缘黑色,上体余部大致沙褐色,背部具暗褐色纵纹。下体偏白,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雌鸟及雄鸟冬羽羽色较淡,无黑色头侧线。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欧洲北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和中国等地。

麻雀má què
麻雀是雀科雀属的鸟类,俗名霍雀、瓦雀、琉雀、家雀等。雌雄同色,显著特征为黑色喉部、白色脸颊上具黑斑、栗色头部。喜群居,种群生命力极强。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中国全境,也广布于欧亚大陆。世界共27种,其中5种分布在中国境内。其中树麻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麻雀,其他种类如山麻雀、家麻雀比树麻雀少见,生活环境也有所区别。

树鹨shù liù
树鹨是小型鸣禽,外形和林鹨相似,体长15-16厘米。上体橄榄绿色具褐色纵纹,尤以头部较明显。眉纹乳白色或棕黄色,耳后有一白斑。下体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野外停栖时,尾常上下摆动。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亦集成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觅食。性机警,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边飞边发出‘chi-chi-chi’的叫声,声音尖细。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杂草种子等植物性的食物。

黑天鹅hēi tiān é
黑天鹅是鸭科天鹅属的一种大型游禽,具有天鹅种类中最长的脖子,这个细长的脖子通常呈"S"形拱起或直立。全身羽毛卷曲,体羽斑点闪烁,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为灰白色,飞羽为白色。尾长而分叉,外侧羽端钝而上翘形似竖琴。有一个明亮的蜡质的鸟喙,为红色或橘红色,靠近端部有一条白色横纹。虹膜为红色或白色,跗跖和蹼为黑色。共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嘴较厚重。原产于澳洲,是天鹅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为世界著名观赏珍禽。黑天鹅栖息于海岸、海湾、湖泊等水域,成对或结群活动,食物以各种水生植物和藻类为主。具有较强游牧性,迁移模式不规律,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迁徙时会组成成千上万的大团体。


棕背伯劳zōng bèi bó láo
棕背伯劳属于中型鸣禽,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体长23-28厘米。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圆形或楔形;跗跖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背棕红色。尾长、黑色,外侧尾羽皮黄褐色。两翅黑色具白色翼斑,额、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灰色、具黑色贯眼纹。下体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黑水鸡hēi shuǐ jī
黑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

(图文来源:党委宣传部、国际教育学院 文字:付梦婕、陈倚群、周铭晔 拍摄:顾晓栋 审核:王音 主编:张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