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嘉兴日报》2012年3月23日第5版
□走近农民大学生系列之三
■记 者俞佩忠
通讯员邹建良赵远远
一段段艰辛曲折的创业故事就是一首首动人的诗。他们是裤管上沾满泥巴的农民,接过父辈当年用过的锄头,创业在火热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开创着“农二代”的新生活。他们更是我市科技兴农的领军者,以蒲公英般的草根生命力,在嘉禾大地上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农村经济奇迹,践行了“把人才植根在农村里、把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把创业规划在农场中”的誓言。他们的身上,无不洋溢着我市首届农民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风采:“南美白对虾大王”、大型生猪合作社“掌舵人”、肉类食品业“蓝海”的开拓者……他们以自己的成功实践,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真理:农业一样拥有明媚的春天!
陈明方:“南美白对虾大王”的成长答卷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产地双认证,浙江省第一批省级渔业示范合作社,二次荣获嘉兴市农博会优质奖,2011年实现南美白对虾销售近千万元……这就是嘉善县惠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长陈明方,积十年之功向人们交出的一份水产养殖的出色答卷。
敢于吃螃蟹,将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移师”到嘉善,陈明方是第一人,它填补了我市水产养殖的空白。十年后,他再行惊人之举:给养虾用的水塘盖“窝”,在争取中央财政扶持资金40万元的基础上,投入总计70多万元率先在全市搭起了单个跨度55米、净面积10亩大小的全钢丝大棚,而且一口气搭了3个。
“以前在塘里养殖南美白对虾始终受养殖面积、水质污染和环境影响三大因素困扰,大棚养殖则不同,不但能稳定养殖环境,提高单位亩产,还能使上市时间一季变两季,收入是原先的三倍。”陈明方告诉记者,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在嘉善还是一张白纸,没有经验可借鉴,全靠边摸索边总结。
朴实、严谨,有毅力,记者眼里的陈明方嘴角永远挂着淡淡的微笑,干事不乏干劲,尤其喜欢琢磨。陈明方告诉记者,1991年从浙江水产学校毕业后,他一直在寻找品质高、回报快的养殖品种,直到2001年底,在完成玉环、慈溪等地的多次考察后,他才决定引进当时嘉善水产养殖的空白品种——南美白对虾,走出了成功转型的第一步。
作为农民大学生,周边养殖户视陈明方为身边靠得住的技术顾问,而陈明方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将种苗、技术、销路与大家分享。尤其是陈明方被评为嘉兴市科技示范户、当选为惠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长后,更是将为周边水产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作为自己的分内事,仅2011年,他主持培训班3期,邀请省淡水所专家为社员上课,受训社员280人次;召开生产现场会1次,印发资料300余份,推广无公害新农药生物制剂;还义务向养殖户发放水质快速检测设备、渔药……
几年间,陈明方不知有多少个炎热的午后在养殖户的虾塘边度过,数不清多少次在睡梦中被养殖户的咨询电话惊醒,更记不清为了合作社的产品销售跑了多少次上海、杭州。不懈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惠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现在的112户,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突破800亩,合作社实现产值1800余万元,利润700万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嘉善全县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8000多亩,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产业。
注册“三润”商标,实施标准化养殖,带动周边农户走精品农业之路,实现增产又增收的目标,陈明方锐意进取不停歇,实践着“科技示范户”致富一方百姓的诺言。
李海根:平湖“大得农”,让传统产业再现魅力
年出栏数45000头,销售超亿元,占平湖市生猪出栏量的15%;在合作社内部开设专业饲料厂,在平湖市区开设猪肉直销店,价格永远比市场低1元,使“大得农价格指数”成为平湖市区猪肉价格的“风向标”,养猪养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了。
这个神奇人物就是省、市先进示范合作社——平湖曹桥街道大得农生猪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海根。
“养猪是个高风险的微利行业,常常受肉价这个‘振荡器’的冲击,特别是从近几年来猪肉价格‘过山车’般的涨跌行情上看,生猪养殖业正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只有进行规模养殖。”有着多年生猪养殖经验的养猪大户李海根告诉记者,规模养猪场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急剧扩大的,只有稳步发展起来的养猪场,才能凭借养殖技术、标准化优势和员工素质优势在今后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没有大量资金,也没有大面积养殖场,搞规模养殖谈何容易,李海根想到了合作经营。2006年9月,在他的牵头下,曹桥首批36家养猪大户和曹桥供销公司自愿组建成立的大得农生猪专业合作社,果断地打出了“大得农”的旗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李海根就召集社员代表形成多项决议,制定了合作社章程,以诚信经营为宗旨,实行无公害生产。利用建造好的沼气池,搞好猪粪的干湿分离,为净化环境作出表率。此举一出,“大得农”一下子成为当地生猪养殖的绿色无公害品牌,当年就实现出栏1.7万多头,销售突破1200多万元,成为曹桥名副其实的养猪大户。
在大得农生猪专业合作社简陋的办公室里,李海根每天总要在网上关注各地生猪产销的信息,不停地在电脑上记录合作社的生产与销售情况。他坦言,这是在嘉职院就读农民大学生大专班后养成的一个习惯。“在嘉职院学习与实践的最大收获,是不仅学到了系统的专业管理知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打开了自己的经营思路,学会了延伸产业经营链。”
他告诉记者,在嘉职院,通过到浙大、平湖等地实习参观生态农业,受到启发的思路一下子从生猪养殖产业延展到猪饲料的生产上来,2011年上半年决定在合作社框架内开设专业饲料厂,当年生产了1.5万吨,供合作社社员使用,每吨优惠50元。“今年将产能增加到3万吨,远景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使周边农户都得到实惠。”
现在的李海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养更多的猪,而是把眼光放到生产更好吃的农家猪肉上来了。“质量是关键,为此,合作社在引进优良苗猪品种的同时,要投放更好的猪饲料,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并延长生猪养殖周期,让猪肉长得慢一点,这样的猪肉才是今后市场的方向。”
如今,在平湖市区的直销店里,李海根每天投放的猪肉达3000公斤,市民争相排队购买,“大得农”农家猪不仅在当地叫响了品牌,还打入了上海和宁波市场。
徐美根:肉类食品业“蓝海”的开拓者
“在上海大大小小600多个标准化菜场里,当我们的‘膳博士’品牌肉制品与其他品牌摆放在一起销售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底气的。”何以为证?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美根这样向我们展示“青莲”的底气——
全上海每10头上市的生猪中有1头来自“浙江青莲”。拥有严格的质量追溯系统,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荣膺上海市食用农产品优质畅销金奖称号,2007年起“膳博士”产品连续四年登上“雪龙号”科考船;2010年起青莲食品“膳博士”连续闯关,荣获浙江农业博览会和中国农产品品牌博览会金奖,并成为上海世博会和第14届省运会指定供应商;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500万头,2011年实现产值23亿元,公司一跃成为省级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承担起多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研示范项目,“膳博士”也由此成为海盐乃至嘉兴优质农产品的一张“金名片”。
“杀好猪卖好肉,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食品,让标准化生猪养殖业和肉类加工业变身为海盐都市农业的主战场,造福当地百姓,一直是我的心愿。”为人随和的徐美根向记者道出了他心中的梦想,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不服输的徐美根走过一条艰辛的创业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徐美根从事过畜牧兽医,贩过毛猪,开过生猪屠宰场,并在上海开展生猪经营,在青莲公司许明曙总经理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在上海站稳了脚跟。2001年10月,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负责销售和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徐美根的舞台更大了:依靠科技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生猪养殖业、屠宰业和肉类连锁销售,向生鲜、腌腊等食品生产延伸,形成立体化发展模式。
“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青莲’要咬定标准不放松。”徐美根告诉记者,全国4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得到生产许可证的仅三成,绝大部分还没有真正形成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整合的食品龙头企业,更谈不上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在这方面,“青莲”要勇当开路先锋。
为此,2007年徐美根成立了青莲生猪养殖合作社,把养殖规模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纳入合作社管理,养殖户从158家到目前的250多家,从源头上保证了生猪的质量,也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带动了嘉兴全市的生猪养殖业发展。不仅如此,他还带领“青莲人”建立了诚远、昆山生产基地,完成了整个长三角区域生产基地的布局。
为了实施质量战略,徐美根在公司的支持下,建立了生猪生产“档案”,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的信息评价、跟踪记录等制度体系,全程监控,为每一块“膳博士”肉制品保驾护航。
“有拼劲还要讲方法,而读书是最好的提升方法。”公司员工眼中严谨、有魄力的徐美根在忙碌之余,总是把学习放到重要位置。多年来,每天早上半小时读书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2008年他在浙大进修了EMBA课程,2009年通过了全国成人高考,进入嘉职院首届农民大学生经济管理专业学习,视野由此大开,创新管理的欲望更强烈了。
“做能做的事,把它做得最好!”这就是徐美根,一个“青莲人”的无悔追求和做人本色。
电子版链接:http://jxrb.cnjxol.com/html/2012-03/23/content_541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