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盐县是浙江省嘉兴市下市辖县,是崧泽文化发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县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1958年11月21日,撤销海盐县建制,1961年12月15日,复置海盐县。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地处北纬30°21′47″~30°38′29″,东经120°43′21″~121°02′55″,东濒杭州湾,西南临海宁市,北连平湖市和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
全县地形似一个顶角朝南的等腰三角形,东西最宽处相距约31公里,南北最远处相距约33公里。海拔平均3~4米,整个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可分三个部分:南部为平原孤丘区,山丘高度大多在100米左右,与海宁市交界的高阳山为县境最高处,主峰高251.6米;东部为平原海涂区,地势稍高于西部平原;西部为平原水网区,面积约占全县2/3。
全县陆地土地总面积584.96平方公里,海湾面积487.67平方公里。境内陆地海岸自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永乐村起至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东港村止,全长53.48公里,是浙北海岸线最长的县(市)。
海盐县地理位置优越,县城武原街道北距上海118公里,南离杭州98公里。境内主要公路有01省道嘉兴东西大道、湖盐公路、盐嘉公路、嘉南公路、海盐大道、海王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嘉绍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等,等级公路总里程1004.2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0.40公里。境内河道纵横,总长1860.7公里,骨干河流有盐平塘、盐嘉塘、长山河、何家桥线、杭平申线海盐段、白洋河等。境内等级航道总长度239.2公里。公路、水路网络交织,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桥址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东港村。海盐枢纽连接杭浦、乍嘉苏、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3条高速公路,是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杭州湾第二座跨海大桥——嘉绍高速公路跨海大桥连接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大大缩短杭州湾南北两岸的时空距离。随着海盐港区、滨海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海盐县成为沪、杭、苏、甬四大城市的交通节点和杭州湾北岸新兴港口物流平台。
海盐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5.9°C,年平均高温累计日数明显低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城市。年平均雨量1189.7毫米,全年无霜期约为240天,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19.7小时。
2023年末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7.09万人,比上年增加0.22万人,户籍人口383782人,比上年增加116人。
截至2023年6月,海盐县下辖4个街道、5个镇,县人民政府驻武原街道枣园中路118号。
2023年实现生产总值668.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74164元(折合24716美元)。2023年全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684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89.7%;实现增加值164.12亿元,比上年增长5.4%,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0.3个百分点。全年全县规上民营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不含贸易)112.68
亿元,同比增长12.8 %,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 74.2%,增速高于全部规上服务业0.8个百分点。
海盐已经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之列,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科技、计生、体育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教育强县,省平安县,省级文明县城,省新农村电气化县等称号。

历史沿革
春秋,海盐地属越国。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伐越,浙西地尽入于吴,海盐地为吴所占。后又归还于越。战国周赧王九年(前306)楚败越,越散,各为王为君,服朝于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始设海盐县。秦末曾易名为武原县。二世元年(前209),项梁在会稽郡治起兵反秦,据其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称西楚。高祖五年,汉灭西楚,海盐县仍属会稽郡,归楚国(楚王韩信)所辖。翌年更辖荆国(荆王刘贾)。十一年荆国废。次年建吴国(吴王刘濞)。前元三年(前154),吴国除。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属扬州刺史部。王莽天凤元年(14),改海盐县为展武县,仍属会稽郡,隶扬州。东汉建武六年(30),恢复海盐县名,隶属如故。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今钱塘江)以西地为吴郡。海盐县改属吴郡,隶扬州。境域包括今上海市上海县西南一小部、奉贤县西南部(均指古冈身西处)、松江县东南部、金山县全境,以及浙江省平湖县全境与海宁县部分地区。
三国吴,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
西晋太康元年(280),吴地入晋,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东晋建武元年(317),元帝渡江,扬州为王畿。
南朝宋初,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梁太清三年(549)六月,侯景分吴郡海盐、胥浦县设武原郡(郡治海盐),七月以吴郡置吴州,武原郡隶之。大宝元年(550)省吴州,复隶扬州。寻废武原郡,县还属吴郡。 陈,永定二年(558)割吴郡盐官县、海盐县、前京县置海宁郡,属扬州。祯明元年(587)割扬州吴郡置吴州,海宁郡改隶吴州。
隋,省海宁郡并省海盐县入盐官县,属杭州。
唐武德元年(618)置海盐县,属吴郡。四年改吴郡为苏州。七年海盐县废,并入嘉兴县,属苏州。八年废嘉兴入吴县,复还置海盐县。贞观元年(627)又废,地入吴县。八年嘉兴县(含海盐县)复置,仍属苏州,隶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分嘉兴县,复置海盐县,属苏州,改隶扬州,寻复隶江南道。先天元年(712)复废,省入嘉兴。开元五年,复置县,属苏州,隶江南道。乾元元年(758),改隶浙江西道。大顺元年(890),因兵乱,割海盐属杭州,仍隶浙江西道。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钱谬受封为吴越王,海盐县改隶吴越国。后唐同光二年(924),置开元府,海盐属之。长兴三年(932)罢开元府,海盐隶苏州。后晋天福三年(938)于嘉兴置秀州,海盐遂改属秀州。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钱俶纳土归宋。至道三年(997),海盐县属秀州,隶两浙路。政和七年(1117),秀州赐名嘉禾郡。南宋建炎三年(1129),海盐县仍属秀州,隶两浙西路。庆元元年(1195),升秀州为嘉兴府。嘉定元年(1208),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平江南,海盐县属嘉兴府安抚司,隶江淮行省。翌年三年改属嘉兴路总管府。二十二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南浙西道。元贞元年(1295),升海盐县为海盐州,隶属如故。至正二十六年(1366),平浙,嘉兴路改为嘉兴府。 明洪武元年(1368),嘉兴府直隶京畿。翌年海盐州降为县。十四年,海盐县随嘉兴府改隶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清顺治二年(1645),定浙,海盐县属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杭嘉湖道嘉兴府。太平军进驻海盐时,曾建立地方政权。
民国元年(1912),撤道府,为省县两级制。3年复道制,以道承省统县,海盐县属浙江省钱塘道(省会及道尹公署驻地均在杭县,今杭州)。16年废道,又行省县两级制。21年,划区设专员,海盐县属第二县政督察区。24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26年,原第二区所属各县大半为日军侵占,裁撤。27年恢复,并以铁路、公路线及钱塘江为准,海盐县属浙西行署第三行政督察区。29年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其间,28年建立日伪县政府,属日伪嘉兴特区专员公署。32年,随省第十区专署返县。37年,又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海盐解放,属浙江省嘉兴专区。
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海盐县属嘉兴市。
以上信息转自海盐县人民政府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