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知道古人衣服上的盘扣为什么是蝴蝶形状吗?”“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吗?”4月15日下午,嘉兴南湖实验学校的教室里,来自嘉职院时尚设计学院的党员教师代表李佳,以趣味提问开场,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服饰文化探索之旅。这场别开生面的职业启蒙,将传统服饰文化与劳动实践巧妙结合,让课本里的“文化传承”变得触手可及。

服饰里的文化密码
课堂上,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了不同朝代的服饰演变。当屏幕上出现“交领右衽”的汉服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衣领交叉在右边,是表达对天地的尊重!”通过对比唐代织锦与苗族蜡染的纹样,孩子们发现莲花象征高洁、云纹寓意吉祥,中国传统服饰竟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书”。讲到清代旗袍盘扣时,老师举起蝴蝶扣样品:“这可不只是装饰,每一枚都藏着祝福,就像这只蝴蝶,祝愿大家破茧成蝶。”


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实践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在“缝制纽扣”考核中,孩子们屏息凝神,左手捏布右手引线,将圆润的布包扣固定在环保布袋上。当发现有同学总打不好结时,杨隽颖、邢晨两位教师主动示范“绕线三圈抽紧”的秘诀。随后的中国结编织更显巧思,红绳在稚嫩的手指间穿梭,逐渐编成寓意团结的吉祥结。有孩子兴奋地举起作品:“我要把这个‘同心结’送给妈妈,就像古代人用佩玉结表达心意一样!”




劳动中绽放文化自信
缝一颗纽扣,编一根红绳,都是在和千百年前的匠人对话。这种“文化认知+实践创造”的模式,既能让传统服饰文化“活起来”,又能培养孩子们的耐心、专注与审美,真正实现以劳育德、以文化人。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仍有孩子围着老师们追问苗族银饰的故事。这场跨越时空的服饰文化课,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期待未来能在劳动与创造中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