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null

“勤禾”精神 :6000年江南文化与60年办学历史的结晶

发布人:张绪娥资讯来源:null 发布时间:2011-05-06 10:07:08点击数量:

“勤禾”精神 :6000年江南文化与60年办学历史的结晶

六十年一甲子,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0的浙江省立嘉兴农业学校)已走过六十个春秋,对学院六十年发展衍变历程的考察,我们不禁深深惊叹于其生命力之顽强。是什么精神使之从简陋的中等农校发展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虽历经沧桑却长盛不衰,而且还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嘉职院人在艰难中奋进,在逆境中拓新?翻开嘉职院前身嘉兴农校的校史,我们不难发现是6000年江南文化所传承的,嘉兴人所特有的勤劳品质和用生命去去诠释教育的“崇文厚德、求实创新”人文精神的精髓——“勤泽禾魂”,可以说:嘉职院发展的历史就是传承和发扬“勤禾”精神的历史,本文对嘉职院“勤禾”精神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考察,旨在探讨其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
一、“勤泽禾魂”——江南文化教育传承的人文特征
嘉兴作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传统文化从其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来看,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所言:“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别,而影响其生存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早在6000多年前已现人类文明曙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种稻为业,嘉兴由此得名“禾城”。马家浜人居住着人工构建的房屋,用兽骨与石头所打磨出的工具去狩猎、捕鱼。陶器已运用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先民的制陶、制玉技术已相当先进。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唐宋以来,境内大规模治水营田,扩大耕地,兴建海塘,制御潮患,逐步建成塘浦圩田系统,遍布锦绣田园,留下“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美名。嘉兴人以其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使水乡泽田变成“衣食海内”、“国家财赋之所由出”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嘉兴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桑、棉、麻、烟草等广泛种植,以棉纺织和丝为主的农村副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中小城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这种生活方式的积淀,赋予嘉兴人所特有的精神符号:温厚勤劳、秀慧工巧。对嘉兴人,宋朝有“土膏沃饶,风俗淳秀”。元朝有“罕习军旅,尤慕文儒,不复冻馁,颇勤农事”。明朝有“秉礼之家,斤斤自好,不越矩援(规矩)”和“重廉洁,勤耕织,务盖藏”、“终岁勤勤,饷给予国,尺寸之土必耕,衣被他邦,而机轴之声不绝”。清朝有“秉礼义,务耕织”和“崇节俭,勤力作”之说。宋、元、明各代认为,嘉兴“土美民秀”、“多秀民,近泽,故文秀”。“土美民秀”不仅表现在嘉兴人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作上。嘉兴在历史上,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多创造。在宋代就“百工技艺与苏杭等”,《宋史地理志》谓此地“出奇巧之技”。嘉兴的丝绸古今知名,古代的许多工艺曾达到全国最精致的水平。这种传统,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衍留至今。善良守礼、温和朴实、勤于劳动,成为嘉兴民风的主流。
嘉兴也是孕育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嘉兴自古被称为“吴根越角”,既吸取了吴文化的温柔敦厚、勤劳精巧,又吸纳了越文化的求真务实、坚忍不拔。嘉兴传统文化的特色是崇文厚德,民间素有“耕读传家”的风气,好学上进,文物焕然。嘉兴自古以来文风昌盛,尊师重教,崇文好学,翰墨书林之茂,衣冠文物之盛,历代不衰。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灿如群星,耀于河汉。如自北宋至清未出状元9人,明清有巍科人物71人,清顺治至光绪中进士640人。文献记载,嘉兴自古“士慕文儒”、“师古好学”、“奇才秀士辈出”、“为文物之邦”、“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这样,不仅人才辈出“文物焕然”,而且整个社会文明程度较高,“教育涵养者深”,民众“秉礼义”、“世守其业”,社会得到安定与发展。“崇文厚德”的人文精神成为嘉兴传统文化的典型人文特征。
这种传统文化的因子在教育领域中尤为鲜明。嘉兴的教育滋长在这块人文底蕴十分深厚的沃土之上,犹如运河之水,浩荡不绝,据史料记载,有唐以来,嘉兴建立县学,宋代书院兴起,至明清书院达38所,乡绅捐资办学蔚然成风,且教法极有特色,如桐乡张履祥,明亡后隐居杨园村教授学童,在教学中尤重“耕种”,带学生在学馆的田里耕种收割,在古代重“经学”的时代,开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先河。因此,明清两代,嘉兴出进士居全省前列,全国出巍科人物(包括会元、状元、榜眼、探花)最多的26个城市中,嘉兴府占了两个:嘉兴、嘉善。“勤泽禾魂”成为嘉兴“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人文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传承。
二、“勤泽禾魂”——嘉职院办学六十年的生动实践
嘉职院前身为1950年创办的嘉兴农校,坐落在南湖边的南偃镇,校舍是庙堂与尼姑庵的旧房子,约30亩。条件十分简陋,几处平房,一个约60平方米的理化实验室,学生住在庵庙的几间破房里,学校除必需的课椅、办公用具、床铺、少量的体育用品、图书外,几乎没有什么设备,当年招收了两个班。1954年学校迁至大新路菜花泾新校址,全校师生员工以嘉兴人所特有的勤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没有操场,师生员工齐动手,挑土挖泥,打夯填平,没有实验室,因陋就简开辟理化、土肥、植物、农学实验室,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尊师爱生,蔚然成风,在一批学有专长、教学和工作十分认真的老师带领下,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科研、生产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用人部门的欢迎,很快在全省农校中确立领先的位置。
1956年全省农业中专进一步调整,学校办学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由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组织专家编写,并建立了一整套招生、教学、考试、毕业分配、师资建设与培养、学生管理和奖惩等规章制度。学校的仪器设备得到了充实,教学紧密结合嘉兴地区的生产生活实际,特色专业开始确立——农学、蚕桑两个专业,农业专业教学特色初现雏形。文革期间学校受到冲击,但办学规范化的理念已深深植入农校人的血脉,十年动乱结束,学校恢复招生,教学工作很快走上正轨。
1985年,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校开始进行办学改革创新的探索。探索农业中专人才直接通向农村的新路,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在省农业厅、市政府的直接领导、支持下,在全国首创“不包分配”的改革,教学增加实践操作比重,既使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又能在生产过程直接发挥作用,毕业生在毕业后回农村很快成为生产技术骨干。不包分配班至1990年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5%。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多元化:统招统配、不包分配、定向培养、校县联合办学相结合,生产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教学形式多样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生产化: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农场(工厂)相结合,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合一;办学模式社会化: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改革的成果得到了农业部、国家教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被誉为“农业院校改革的一面旗帜”。
1998年,嘉兴农校与嘉兴丝绸工业学校联合办学,1999年筹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进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学校坚持以改革求活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注重对学生进行树立创业思想、学好创业本领、落实创业行动的“三创”精神教育。以具有嘉兴人文特征的“厚德、真知、强能”为院训,以“思危思进、自强自立”为院风,在教师中大力倡导“爱生敬业、绝知躬行”,在学生中提倡“尊师互助、博学笃行”。2002年通过了办学水平的合格评估,2007年通过了办学水平优秀评估,2009年被列入全省20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学院连续19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试点学校”、“全国农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还有“浙江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建院十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技术人才近20000余名,培训和鉴定了数万名的农村各行从业者、企业员工和公司职员,很多毕业生都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60年来,几代嘉职院人,辛勤耕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学院正成为嘉兴乃至长三角推进城乡一体化、服务现代新农村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区域内生态高效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浙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创业创新合作阵地。
纵观学院60年办学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发展史,是一部嘉兴教育人用嘉兴人的勤奋品质去诠释嘉兴人文精神―――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奋斗史。
三、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勤禾”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反映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风格和特色等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学校凝聚力的体现。嘉职院在六十年所形成的“勤禾”精神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劳也(《说文解字》),尽力多做,不断地去做,引申为真抓实干。——光润也(《说文解字》),引申为发扬光大。——嘉兴之人文也,意即崇文厚德、求实创新。——国家、民族之崇高精神也。“勤禾”精神它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对学生层面来说即勤学勤练,茁壮成长;对教师层面来说即辛勤耕耘,真抓实干,弘扬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传统。实践证明,“勤禾”精神既是嘉职院六十年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莘莘学子求学做人做事提供了精神引导,为学院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良好精神机制和价值取向。
200311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到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之中。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当前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高技能、高素质、高适应”人才作支撑。学院应把握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的“勤禾”精神,朝着建设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的目标迈进。
第一,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一个人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可以从四个方面判断:一是责任;二是诚信;三是透明;四是公平竞争。其中责任是职业人立足现代社会的基础。数千年来,中国的教师们一直在坚守着一种师道,一种为师之精神。从前身嘉兴农校到现在的职业技术学院六十年的历程,无论在艰苦创业时期、还是在改革创新时期,都是一代又一代的学校教育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孜孜不倦、脚踏实地,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为根本,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以三尺讲台为阵地,以田间山野为课堂,对学生倾注全部心血,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从建校初期,“老母鸡”精神扎根农校,默默耕耘,到实事求是、讲老实话、做老实事的“三实”教育原则,无不体现农校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诚挚的感情。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既是一种优良品质,也是一种职业态度,它是“勤禾”人应有的精神气质,也是六十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优良传统。只有坚持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做人和做事才能真有所得,才能真正成就事业人生。
第二,进一步培育和弘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创业精神有两个层面:哲学层面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观念,是人们对于创业的理性认识;行为层面的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是人们创业的行为模式。中国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从学院发展历史来看,从最初的30亩简易粗陋的破庙堂到如今的占地830亩的现代化校园,从创办初期师生不足百人到现在的初具万人规模,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学院教育工作者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发扬自加压力、艰苦奋斗的自强作风;破除怕苦畏难的消极思想,发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拼搏作风;破除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浮夸思想,发扬勇于实践、讲求实效的实干作风。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不仅是一种作风和品质,更是一种行为理念和创业精神,作为“勤禾”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种优良传统,正如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时讲到:“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学院六十年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学院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真抓实干发展壮大的。没有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局面。
第三,进一步培育和弘扬“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刨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要求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规律、新方法和新途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中专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年代,学院就开始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在全国率先开展“不包分配班”、“定向不包分配班”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农村中专人才直接通向农村”的培养模式改革,有效解决了农村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难题。这种精神因子也成为学院的一项优良传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最后一次谈话就提出“大学要有创新精神”。今天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我们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的阶段,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培育、社会服务体系上要不断地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作为新时期的嘉职院人要继承传统、与时俱进,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破除妨碍创新的思想观念,走出一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子。因此进一步培育和弘扬“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既是其历史使命,也是其时代责任。
第四,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知行合一、以德为先”的学习精神。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知行合一、以德为先”的学习精神,建设学习型校园。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在学习中改进自我,在学习中修养品德,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注重以德为先的学习观。一是实践的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的这句话,最集中地概括了他的知行合一的学习观。学习必须与实践结合,要知行合一,把学习理论与学习专业技能、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舞台,能展现能力;实践是镜子,能检验能力;实践是熔炉,能锻炼能力。在学习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中形成新观点、新认识、新思路、新办法。二是思考的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坚持学习与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用学而乐思的精神,认真琢磨,反复思量,总结心得,汲取营养。要主动分析和思考新形势下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创新的学习。学习与创新互相依存,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创新也是学习,还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坚持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我们要有一种创新的钻劲、韧劲和闯劲,在运用学习成果时,要“敢破敢立、开拓创新”,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拓宽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在把握规律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1996年版第2页,商务印书馆。
2.《嘉兴市志》,1997年版,中国书籍出版社。
3.《嘉兴教育志》,1999年,内部资料。
4.《浙江省农业学校建校40周年纪念册》,1990年,内部资料。